《福州党校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文旅融合视角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研究

 
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应更加自信地保护传承好、创新发展好。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化和旅游事业指明了方向,即文旅融合发展。在这一新时代要求下,如何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对福建福州这座有着2 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旅游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文旅融合视角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有利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自1986 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已形成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但破坏名城保护要素的现象时有发生,如2014 年苍霞历史建筑群6 处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对福州的历史风貌造成较大影响。利用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能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新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名城发展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福州旅游形象的塑造 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自然生态还是温泉休闲角度来看,福州的城市旅游形象架构都不鲜明。在新时代强调文旅产业有机融合的背景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工作能借此东风,加强对自身各类型文化的梳理、挖掘、再表达和再创新,借文兴旅,以旅促文,塑造更加完善的旅游形象,提高福州城市旅游影响力、知名度,增强旅游竞争力。 (三)有利于福州历史文化的发扬和延续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延续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文旅融合视角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能使旅游业成为载体,使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类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中,增强人们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有利于福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已从观光游览型转向体验型,而福州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品档次较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时能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福州名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 年,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名列其中。具体来看,福州名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脉相承的千年闽都 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战国时期,越国灭亡,王族南迁,同原有“闽”人结合,称“闽越”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沿用至今。在2 200年的建城史中,福州始终作为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形成内容纷呈、开放包容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在本土文化和南下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过程中,兼具海洋性与大陆性特点,其中包括三坊七巷文化、马尾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海洋文化、海丝文化、名人文化、温泉文化、侨乡文化、闽菜文化、建筑文化等[1]。 (二)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福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截至2019 年7 月,福州已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 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131处。除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外,辖区内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永泰县嵩口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以及17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昙石山文化遗址被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此外还有“三山两塔”、西湖公园和众多寺庙建筑。 (三)钟灵毓秀 福州文风昌炽,人才辈出。唐代福州设立“丽正书院”和庙学,五代闽王设立“招贤院”“四门学”,文化水平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为发达,陆游、辛弃疾、朱熹等先后在福州讲学或任职,其间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 247 人,淳熙年间应试举人多达2 万人。到了近代,因其地缘优势,开埠通商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使福州成为得风气之先的近代文化重镇,涌现出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黄乃裳、林纾等一大批杰出代表人物,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文化奇观。 (四)博采众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先后经历了五次中原大移民,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探索和积淀的过程。福州人民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和传承了博采众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民间习俗活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等丰富内容。当前,福州共拥有包含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寿山石雕、软木画、佛跳墙制作技艺等在内的15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3 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143 项市级非遗项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使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 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当前,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偏重于具体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文化内涵挖掘程度不深。从整体来看,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并未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以三坊七巷为例,坊巷内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特色建筑,更是走出过许多文化名人,但三坊七巷在开发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这些文化要素的挖掘,过度商业化的南后街变成三坊七巷的主要观光点,隐藏在坊巷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馆、水榭戏台则鲜有人问津。 (二)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够鲜明 当前,福州的旅游客源主要来自福建省其他城市,以过境游客为主,即去省内其他城市景点旅游时途径福州顺便停留,停留时间短、体验层次低、消费意愿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福州尚无鲜明的旅游形象,尤其是文化旅游形象。外地游客对福州的旅游感知大多还停留在三坊七巷、鼓山、鱼丸肉燕等印象中,而海丝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及其他传统工艺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并没有得到规模化、体系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缺乏品牌影响力。 (三)文旅产品缺乏特色与创新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与创新性要求有所提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福州一些拳头文旅产品目前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多以实物静态展示和历史图文解说为主,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紧密,产品与旅游者互动较少,缺乏创新性。还有一些新开发的文旅产品片面追求“新、奇、特”,为了强调旅游者感官刺激,粗制滥造来迎合市场,还存在同质化、模式化和“去地方文化”等问题。福州文旅产品整体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都略显不足。 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对策 (一)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进入品质升级时代的重要标志。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理顺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其次,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优惠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各界对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实现福州文旅融合纵深发展。再次,积极引进有经验、有实力、发展成熟的外资和民营旅游经营机构,壮大发展资本。最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行业、跨地区重组与开发,从而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的产业联盟[2]。 (二)探索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在文旅融合要求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和模式,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要为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植入文化基因、嫁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对于闽剧、尺唱、十番这类旅游者接受程度较低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载体和产品,提高文旅融合程度,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拳头文旅品牌 实施品牌经营,扩大品牌效应,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除了当前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坊七巷文旅品牌,闽都文化体系中的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以及寿山石文化品牌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因此,要抓住文旅融合发展大机遇,着力打造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福州的文旅金字招牌。此外,应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充分挖掘和整合福州海丝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策划和推广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相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和旅游的软实力。 (四)加强宣传营销,开拓文旅市场 在福州市的旅游宣传中,还要创新营销理念,丰富营销手段。除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文化旅游要素的宣传,还要注重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高铁频道这些受众人群广、形式更加亲切的新媒体渠道宣传,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式的宣传营销矩阵,强化福州文化旅游形象的渗透力。同时,应加强对福州现有文旅活动和品牌的推广,依托资源优势,利用节庆活动和各类展会,借势提升福州文旅品牌形象,进一步开拓文旅市场。 [1]丁琼.文化和旅游融合视角下的福州市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J].福州党校学报,2018(6):74-75. [2]翁文静,黄梦岚,许冰冰,等.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0(2):44-45,8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应更加自信地保护传承好、创新发展好。201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化和旅游事业指明了方向,即文旅融合发展。在这一新时代要求下,如何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对福建福州这座有着2 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更全面、更有深度的旅游开发,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文旅融合视角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意义(一)有利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自1986 年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已形成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但破坏名城保护要素的现象时有发生,如2014 年苍霞历史建筑群6 处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对福州的历史风貌造成较大影响。利用旅游开发的促进作用,能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新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名城发展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有利于福州旅游形象的塑造无论是从历史人文、自然生态还是温泉休闲角度来看,福州的城市旅游形象架构都不鲜明。在新时代强调文旅产业有机融合的背景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工作能借此东风,加强对自身各类型文化的梳理、挖掘、再表达和再创新,借文兴旅,以旅促文,塑造更加完善的旅游形象,提高福州城市旅游影响力、知名度,增强旅游竞争力。(三)有利于福州历史文化的发扬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延续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在文旅融合视角下进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能使旅游业成为载体,使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类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中,增强人们对福州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有利于福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已从观光游览型转向体验型,而福州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落后,产品档次较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在进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时能增添更多的魅力和活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福州名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福州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 年,国务院确定并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名列其中。具体来看,福州名城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脉相承的千年闽都早在新石器时期,福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壳丘头文化、昙石山文化。战国时期,越国灭亡,王族南迁,同原有“闽”人结合,称“闽越”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一直沿用至今。在2 200年的建城史中,福州始终作为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形成内容纷呈、开放包容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在本土文化和南下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过程中,兼具海洋性与大陆性特点,其中包括三坊七巷文化、马尾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海洋文化、海丝文化、名人文化、温泉文化、侨乡文化、闽菜文化、建筑文化等[1]。(二)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福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截至2019 年7 月,福州已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4 7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131处。除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外,辖区内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永泰县嵩口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以及17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昙石山文化遗址被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此外还有“三山两塔”、西湖公园和众多寺庙建筑。(三)钟灵毓秀福州文风昌炽,人才辈出。唐代福州设立“丽正书院”和庙学,五代闽王设立“招贤院”“四门学”,文化水平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为发达,陆游、辛弃疾、朱熹等先后在福州讲学或任职,其间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 247 人,淳熙年间应试举人多达2 万人。到了近代,因其地缘优势,开埠通商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使福州成为得风气之先的近代文化重镇,涌现出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黄乃裳、林纾等一大批杰出代表人物,对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变革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文化奇观。(四)博采众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先后经历了五次中原大移民,每一次融合都是一次探索和积淀的过程。福州人民用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和传承了博采众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艺术表演、民间习俗活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等丰富内容。当前,福州共拥有包含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寿山石雕、软木画、佛跳墙制作技艺等在内的15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3 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143 项市级非遗项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使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鲜明个性和地方特色。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当前,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偏重于具体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文化内涵挖掘程度不深。从整体来看,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并未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以三坊七巷为例,坊巷内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特色建筑,更是走出过许多文化名人,但三坊七巷在开发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这些文化要素的挖掘,过度商业化的南后街变成三坊七巷的主要观光点,隐藏在坊巷内的名人故居、博物馆、水榭戏台则鲜有人问津。(二)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不够鲜明当前,福州的旅游客源主要来自福建省其他城市,以过境游客为主,即去省内其他城市景点旅游时途径福州顺便停留,停留时间短、体验层次低、消费意愿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福州尚无鲜明的旅游形象,尤其是文化旅游形象。外地游客对福州的旅游感知大多还停留在三坊七巷、鼓山、鱼丸肉燕等印象中,而海丝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以及其他传统工艺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并没有得到规模化、体系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建设,缺乏品牌影响力。(三)文旅产品缺乏特色与创新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与创新性要求有所提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福州一些拳头文旅产品目前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多以实物静态展示和历史图文解说为主,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紧密,产品与旅游者互动较少,缺乏创新性。还有一些新开发的文旅产品片面追求“新、奇、特”,为了强调旅游者感官刺激,粗制滥造来迎合市场,还存在同质化、模式化和“去地方文化”等问题。福州文旅产品整体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都略显不足。四、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对策(一)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环境文旅融合是旅游业发展进入品质升级时代的重要标志。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首先,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理顺文化产业和旅游行业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其次,出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细则和优惠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各界对文旅融合的重视程度,实现福州文旅融合纵深发展。再次,积极引进有经验、有实力、发展成熟的外资和民营旅游经营机构,壮大发展资本。最后,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跨行业、跨地区重组与开发,从而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的产业联盟[2]。(二)探索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在文旅融合要求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创新旅游发展业态和模式,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要为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植入文化基因、嫁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对于闽剧、尺唱、十番这类旅游者接受程度较低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创新文化旅游载体和产品,提高文旅融合程度,培育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拳头文旅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扩大品牌效应,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必经之路。除了当前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坊七巷文旅品牌,闽都文化体系中的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以及寿山石文化品牌仍处于初步开发阶段。因此,要抓住文旅融合发展大机遇,着力打造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福州的文旅金字招牌。此外,应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充分挖掘和整合福州海丝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策划和推广海丝文化旅游品牌,推动相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和旅游的软实力。(四)加强宣传营销,开拓文旅市场在福州市的旅游宣传中,还要创新营销理念,丰富营销手段。除了利用传统媒体进行文化旅游要素的宣传,还要注重抖音、小红书、微博、微信、高铁频道这些受众人群广、形式更加亲切的新媒体渠道宣传,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式的宣传营销矩阵,强化福州文化旅游形象的渗透力。同时,应加强对福州现有文旅活动和品牌的推广,依托资源优势,利用节庆活动和各类展会,借势提升福州文旅品牌形象,进一步开拓文旅市场。参考文献[1]丁琼.文化和旅游融合视角下的福州市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J].福州党校学报,2018(6):74-75.[2]翁文静,黄梦岚,许冰冰,等.福建省文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0(2):44-45,82.


文章来源:福州党校学报 网址: http://fuzhoudangxiaoxuebao.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1702.shtml


上一篇: 福州市业余足球联赛裁判员执法现状分析
下一篇: 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论文_9Ni钢内部自由界面产生原因与修复机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福州党校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